新课程 新课程杂志社
欢迎访问新课程杂志社官网!

您所在的位置:通知公告

新课标实施中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http://www.chinaxinkecheng.cn       点击:1368

新课标实施中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附中 刘冬梅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的特点是注重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科学研究方法的相互联系。目的是要通过生物学的学习,不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要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为此随着教学目标的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也应随之改变。具体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提问面要扩大,使学生在更大层面上有回答问题或表现自己的机会;二是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高度要下调,使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得以减轻;三是教师要对传统意义上的中差生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使之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四是探究式教学方式要成为教师首选的教学方法,以减少对学生结论性知识的灌输,进而强化对科学探究方法教育的重视,并使“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及表达交流”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所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引言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化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导言中采取多种激趣手段,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恰当地利用资料导入新课,可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利用谚语引言引发学生思考,例如,用“九月九燕飞走,三月三燕来钻”来说明动物的节律行为;用“兔子不吃窝边草”、“狡兔三窟”来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说明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的特点;用“一山不容二虎”来说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生来会打洞”来说明遗传现象;用“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来说明变异现象等。

2、利用谜语引言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蚯蚓的生活习性、形态特点和对人类的益处的内容时,可以引入“两头尖尖相貌丑,没有脚来没有手,长年累月地里走,施肥松土是能手”的谜语;用“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来巩固果实、种子有关知识等。

3、利用诗词引言加强情感教学,例如,利用毛泽东少年时写的一首“咏蛙”诗词来导入两栖纲教学,“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这样即生动又形象。再如用古乐府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窿,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来说明古代黄河流域的繁茂景象,再通过与李白的千古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进行对比来说明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利用歌曲引言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例如,用一首“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导出哺乳动物“家兔”教学,再通过让学生剖析儿歌的内容,归纳出家兔的生活习性和外部形态特征。又如利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引入花的教学;“葵花朵朵向太阳”引入“植物的运动”教学等。课堂中精巧的设疑,恰似“引车入轨”,利用学生们的“知新”欲望引导思考,开始新知识的探索以及运用有趣的小资料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自觉思维,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问题引路,使学生善于用脑

学生由喜欢听,就导致了多思,而多思就会引出问题。创造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英国一位科学家曾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多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所以教学中有意地通过创设情景、疑问、故事和矛盾等去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愿意提问,那么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是问题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放下为人师的架子,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标新立异,这样利于促使学生形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 例如可以设问:为什么下雨过后蚯蚓会大量爬出洞穴?移栽幼苗的时候为什么要带土坨?一次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处于有问题性的心理状态,有一种疑惑、好奇感。另外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还可以鼓励学生“反判性”地提出问题,质疑教材、质疑教师及新教材的科学史教育。打破学生只正面接受知识的学习定势,迫使学生产生“逆反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还应加强课堂问题性教学的设计,教师在课堂中应少些直接提问,多些指导激问;少些批评斥责,多些鼓励表扬;少些权威专制,多些民主平等;少些直接告诉结果或答案,多让学生去尝试成功或失败来获取新知。教师要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解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置身于引导者的角色,启发者的角色,而不是说教者的角色;教师要从生物学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为学生理解和获得生物学知识的辅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架”,帮助学生把当前问题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习任务处于既适合学生但又具有挑战性的水平,刺激学生进行思考、善于用脑。

在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应延伸、拓展新知识,启发学生再发现、提出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进教室,走进研究性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会收到如同章回小说、电视连续剧中“悬念”的效果,从而使老师的总结更具准确性和权威性。

三、进行探究式教学,强化科学思维方式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它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决策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问题的确立是学生探究的动因和目标。探究的实施既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只有在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在体验中学习,进行他们自己的科学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没有兴趣,我们的一切探索计划就会落空。枯燥的知识是激不起学生探究愿望的,因此教师要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趣味性问题让学生去探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起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

例如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蝗虫用什么部位呼吸、鼠妇的生活习性、影响开花的环境因素、植物吸水和失水的条件等等。还可利用教材上的一些探究性实验进行改进,如“废电池浸出液对生物的危害”,可以改为“废电池浸出液对小鱼的危害”,把小鱼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加入浸出液,观察加入少量浸出液后小鱼的燥动不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在一定准确性基础上,更需要一定的创造性。问题的准确性有利于学生有目标地探索,有利于学生发现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但是过于简单明确的问题反而会约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兼顾问题的创造性和准确性。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引发出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由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完成课外小实验,使学生热爱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把那些既源于课程内容,又能够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生物学问题开发成实验、或观察、或探究、或实践,则对于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素质非常有益,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许多技能的形成都是与此活动分不开的。

开发课外实验素材,优化生物学教学,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入手,例如“生物学知识在餐食业中的应用”,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挖掘素材来设计实验方案,例如动物生活习性的观察、植物物候学的研究、显微观察、生态环境调查等等。这些实验能实现学生的创新与实验空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学校向家庭的拓展,促进学生在探索方法和思维方式上求创新。

以课外实验验证假设或猜想,不仅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事实依据,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更能以其丰富生动的内涵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实验、去探索、去研究,延伸课内,充分利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使课内理论性的知识、理论上的解题思路,通过实践、探索、论证,更好地掌握。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对他们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

五、引导学生学会查找资料,使他们学会终生学习

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已不是很难的事情了。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可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的交往与合作,懂得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学会综合已有知识来解决所研究的课题,同时还可增长才智,锻炼能力,适应社会,感受生活,体会到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理解学习的目的,增加学习的动力。

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现代社会中,学生一旦被激发起兴趣,就会从多种信息源中找到资料,学会自己学习,举一反三。这种终生学习的能力,是许多学者和科学家都具备的。

综上所述,新课标提倡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开动脑筋、敢于质疑、亲自动手、大胆探究,充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为了培养和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是十分必要的。
 

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