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 新课程杂志社
欢迎访问新课程杂志社官网!

您所在的位置:通知公告

“浓硫酸性质”教学片段
http://www.chinaxinkecheng.cn       点击:1803

◆ 耿淑贤

师:(出示用浓硫酸作干燥剂的干燥装置)这是用浓硫酸干燥气体的装置,这种装置还能做什么用呢?老师知道一些,但是不全面,现在让大家帮老师想出更多的用途。结合以前接触到的化学知识、物理知识、生活经验等去思考,你一定能得出非常好的见解。每位同学独立思考,想好后积极发言,说错了不要紧,只要敢大胆想、大胆说就行。把用途说清,并说明道理,然后我们师生再共同讨论,对每一种想法进行分析,看看你设计的用途是否可行。
点评:给学生胆量和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学生们都在认真思考,有的在纸上画图,有的在看老师讲台上的装置,有的在沉思。本题难度比较大,能想出一个点子就应该给予表扬。)
生1:我认为,还可以用这个装置除去气体中除水之外的其他杂质。把浓硫酸换成另一种溶液,这种溶液可以吸收要除去的那种杂质气体。例如,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把装置中的浓硫酸改换成氢氧化钠溶液。再如,要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氯化氢气体,可以把装置中的浓硫酸改换成碳酸氢钠溶液等。
(师生共同讨论该用途的可行性,并让该生借助装置来说明。)
师:好,通过你的介绍与说明,我们大家一致认为可行,你的想法很好。这是该装置作为干燥装置的推广,把这种用途叫洗气。
生2:我认为,还可以用这个装置盛装溶液,方便取用。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并请你去台上演示一下,亲自验证是否可行。
生2:(把水注入该装置,然后取用,发现不太方便。)老师,这种用途太别扭,不如直接用试剂瓶盛装时取用方便。
生3:老师,还有一点,用这种装置盛装溶液也没办法密封。
师:对,这种用途意义虽然不大,但这种积极思考的精神很可佳。看来凡事还需亲自实践一下为好。
点评:老师的这一句评价,给了学生敢于思考和自主思考的“可能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放心地广开思路,不会因为害怕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封闭自己的大脑。会使学生一直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生4:我认为这个装置还可以收集气体,作集气瓶。
师:请举例说明如何实现呢?
生4:如可以收集氢气,(上台借助装置说明)让氢气从短管一端进入,将空气从长管一端导出,这样就可以收集一瓶氢气。
生5:(受启发,马上回答)也可以收集二氧化碳,但是是从长管一端进入,将空气从短管一端排出。
师:还有谁要发表意见呢?
生6:老师,他们说的是排气取气法收集气体,我看也可以用排水取气法收集(看老师)。
师:(和蔼地)请接着说你的想法。
生6:(上台借助装置说明)若装置中装满水,让气体从短管一端进入,把水从长管一端排出,水没了,就收集到一瓶气体了,而且很纯净。
师:这个办法很难得!还有谁就这个用途发表意见?
生7:老师,把这个装置倒过来放置行不行?
师:说说看。
生7:(上台借助装置说明)把装置倒过来放置,收集氢气时,让氢气从长管进入,把空气从短管排出。收集二氧化碳时,让二氧化碳从短管进入,把空气从长管排出。
师:很有创意的想法,老师没想到。
(对于收集气体这种用途,不少同学又发表了不少意见,其中有很多是与上面几种类似的,老师这时感到有必要总结一下了。)
师:收集气体用这种装置,大家放开了思路,想出了很好的方法,谁能把前面这一段总结评价一下呢?说说什么情况最适合收集哪种气体。评价时一定要把理论根据
说一下。
生8:用排气取气法收集:正放时,收集密度大的气体时从长管进,因为密度大的气体向下落,密度小的气体在上面,从短管排出;收集密度小的气体时从短管进,道理与上面类似。倒放时,收集密度大的气体时从短管进;收集密度小的气体时从长管进,道理同上。用排水法收集时只能正放,因为倒放时水将从装置中自动流出。
生9:老师,他说的有点不精练,而且有的不太科学,我觉得,密度大的气体适合用正放的装置排气取气法收集,长管进短管出,若倒放,即使收集满了,也易从装置中跑掉。同理,密度小的气体适于用倒放的排气取气法收集,长管进短管出。密度与空气差不多的适于用排水法收集。
生10:9号说的比8号更有理,但还有一点我要补充,易溶于水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师:好,你们看,是不是你们自己也可以解决很难的问题了?同学们既能想出办法,又能进行评价,解决了这么难的问题,真了不起。那好,既然大家能向难题挑战,那我再出一个更难一点的问题,我非得用排水取气法这类方法收集易溶于水的气体呢?怎么办?
点评:老师的一个评价及提示。触发了学生思维的燃点,更加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这个问题是学生事先没想到的,学生经过深入思考,激烈争论,最后有学生回答。)
生11:用排浓硫酸的方法。
生12:不行,浓硫酸太危险了,再说也不是排水法,那应该叫排浓硫酸法了。
生13:排酒精法。
生14:不行,不是排水法,再说酒精有挥发性,气体不纯了。
师:对,要求一定得不离排水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学生在讨论,在小组内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有一个小组想出来一种方法,并由代表发言。)
生15:老师,用排水法,只不过在水上面放一层植物油。这样就可以防止气体溶于水了。再将气体从短管一端通入,将水从长管一端排出,最后把植物油排出,这样就可以收集一瓶易溶于水的气体了。
师:了不起!我这有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如果你能对自己的新发现作出验证,那更了不起。
生15:(用自己设计的排水取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很成功。)
师:太妙了。收集气体的用途就讨论到这里,还可以有什么用途呢?
生16:我认为还可以测量气体的体积。将气体从短管一端导入,将水从长管一端导出,通过用量筒测量排出水的体积来测量气体的体积。
师:这种方法很好,很有创意。我们讨论一下看能否实现。
(师生共同讨论该用途的可行性,并让该同学上台借助装置来说明。)
师:这种方法太好了。这种肯于动脑的精神太值得表扬了。同学们接着想。
(学生们还能想出许多方法,如:用此装置证明一氧化碳中含有二氧化碳,还可用此装置作安全瓶,将它放在气体发生装置的后面以防止倒吸等。并一一说明其可行性,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这种装置的洗气、贮气、检验气体、测量气体体积等用途。)
点评:用一个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想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的教学少的是灌输,多的是探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化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体验和探索。并通过多角度、多方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