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 新课程杂志社
欢迎访问新课程杂志社官网!

您所在的位置:通知公告

也谈一下学案中的问题设置
http://www.chinaxinkecheng.cn       点击:6508

  学案是由教师编制的一些分有层次的问题,是教师完成当堂导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线索。有一些教师在质疑学案中问题的提出方式,似乎应由教师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而不是十分赞同教师在课前就预设好这些问题,这样的话,似乎学案式确乎是一个有先天缺陷的东西了!
  如果确实如此的话,教师在课前编制学案的过程真是一个较为盲目的过程了,那么我们劳心费力编制的这个东西其意义可能也要大打折扣了!真是这样的吗?
  下面是我就几个观点的个人看法,提出来供大家拍砖。
  一、教师是不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很难掌握,只是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印象、甚至是揣测得出了学案中的问题,很难顾及到具体每一位学生身上?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提倡在学案式教学中进行集体研课,不要说这一集体智慧对课堂教学的科学调控能力,就即使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也要强调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不掌握学情,怎能做到有的放矢?几个同科目的教师即使是凭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印象和揣测提出的问题也会有一定科学性,还有谁能比科任教师更了解自己的学生呢?还能有哪个教师能提出比学生自己的老师更适合学生本人认知层次的问题呢?学生更无这个能力!
  二、教师在学案中提出的问题本质上讲就不是学生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而产生的对解决目标的渴望,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是安上去的。
  教师和学生在新课堂中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师提出问题是基于对课标、教材和学情的解读、理解而产生的问题,从认识高度上显然要和学生自发的产生的问题有一定差异。对于当堂学生的达标有很强的导的功能。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有引导进行科学思维,提升技巧的功能。而学生在面对新授课时,在没有课标、不熟悉教材且只能关注自己认知能力的情况下,能提出这些问题吗?显然不能!所以强加一说显然站不住脚!
  三、学生面对(教师提出的)这样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拿什么解决、怎样去解决,当然会感到茫然了。
  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拿什么解决,怎样去解决(某个问题)是课堂上总会有的现象,感到茫然也很正常。但这不能从学案上的问题来说事,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解决、拿什么解决、怎样去解决的问题也许跟本节课目标和要求不一定关系密切(我不否定其有重要性或必要性),也不一定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具有共性,更能吸引学生兴趣并有解决的强烈欲望。而离开了本节课目标要求的问题当然不是一节课可以解决的。
  四、在学案式教学中,用教师的问题替代学生的问题,就是在剥夺学生提问的权利,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在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已。
  教师的问题如果完全替代了学生的问题,这种做法肯定有剥夺学生提问的权利、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之嫌,我觉得课改环境下的课堂似乎没有去搞什么一言堂之类的东西!而很大程度上,我们反而在要求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来供师生一齐讨论交流。至于训练学生解题能力有什么不好的,学以致用!莫非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训练学生解题能力无关?
  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是教学的起点。
  这是个比较正确观点,但欠全面。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不仅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是教学的起点,更是我们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上的目标之一。学案式教学的观点与此不悖!
  六、教师的提问在导的过程中总是要有的,不能把教师的提问总是归咎于“诱导”、“扼杀”!
  比如说下面的教学片段:
  (片断一)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许地山的《落花生》。看到这个题目,老师有点想流口水。(生笑)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感觉呢?你们对花生有什么了解?小组交流一下,把想说的记下来,想画的画一下。
  您能说教师的发问左右了学生的思维吗?
  (片断二)看来大家对花生的了解已经不少了,那么许地山为什么还要写花生呢?他又会写花生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预习课文。
  您能说老师还在进一步地左右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思考吗?
  七、格式化的要求是教师培养学生习惯的一个重点。
  以一节课的预习为例:
  (片断三)预习要求:
  1、圈解生字生词;2、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许先生想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3、你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问题?
  以上就包含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格式化预习的一般程式,当然预习的内容要区分科目特点,也要区分内容类别,但本节内容的预习不仅有助于指导学生在熟悉和理解课文内容,更有助于指导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提出问题。不知道这个预习步骤算不算教师在框定学生掌握新课程前的思维呢?
  八、在上课时,教师要随课文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相关知识经验,让学生去体验与文本之间距离,明确问题所在、激发学生的解题欲望。这样的问题才是生成的、自然的。
  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命题。而且这个过程当然是需要教师去进行正确的思维引导,因为在把握本节课内容及要求方面,我们的授课教师有着学生所不具备的视界。
  我赞同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学理念,但我们从学生中来,不是等到了课堂上再从学生中来的,有些学情是我们教师在课前就应该做好的功课!学生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固然是自然的、基于自身认知水平的,但这些问题都不应使我们的课堂目标和教学线路有所偏差!
  所以我认为,正是由于我们的教师在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时,是基于对课标、教材和学情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学生从漫无目标的思考和讨论中用相对科学、理性的思维沿着一个相对科学、正确的方向前进,而这个引导正是我们的教师作用所在。

新课程